天公作美,前天和昨天是小雨天气,而今天则阳光明媚,这样既应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意境,又为回乡祭扫祖先的人们提供了方便。这个假期,归故乡者众多,笔者亦在行列当中。电视剧《康熙王朝》中,魏东亭有句台词说:“年轻时不喜欢规矩,年纪越大越往规矩里钻。”笔者虽然年纪非长,但自而立之后,对风土习俗兴趣渐浓,每次回乡也多有感悟。此次清明节,所见所闻,就心生不少感慨。现略做总结,简述一二。1、情怀未减,交通已方便笔者上中学时,是在九十年代末。当时的胶东乡村,虽然还显热闹,但进城浪潮其实已经开始。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清明祭祖时的人数变化。农业社会时期,同宗之人多聚居在同一村落。上元、清明、寒衣等节,祭祖都是近支男丁一起出动,上至老翁,下至孩童,规模甚大。而到了世纪之交,随着进城定居、工作、学习的人逐渐增多,在本村祭祖的人数就逐渐减少。在当时,春节假期虽然比现在更长,但清明却非法定假日,且交通亦不发达。因此,上元祭祖时人众尚多,而清明时节就丁口稀少。彼时,村中老翁们在互相聊天常谈及这一变化,言语当中不无忧虑之意,深恐长此以往,进城之后辈对故乡感情渐淡,祖茔未来会祭扫乏人。笔者当时虽幼,然此问题已记在心中。令人欣慰的是,祖辈曾担忧的问题,今日已有答案。随着私家车的普及,清明时节回乡祭祖的人络绎不绝。笔者此次回乡,见到不少陌生面孔,皆为近二三十年出村进城之同乡。以此观之,前些年进城之人,并非心无故乡,只是限于时间和交通,才不能亲临祭扫。如今,清明为法定假日,交通亦已方便,清明时节,老家车水马龙,能驱车而至者,皆驱车以至之,众人之心诚可见于一般。2、多元发展,礼仪不苛求前段时间,围绕磕头之礼仪,坊间争论甚为激烈。就笔者老家之风俗而言,磕头之礼仪虽然仍存,但已跟现代社会紧密结合,并无突兀。此次回乡祭祖,同一家族之内,鞠躬者有之,磕头者亦有之,彼此之间未有丝毫不适之感。鞠躬者理解磕头之人,磕头之人亦不苛求鞠躬者。就笔者亲身经历而言,磕头之对象,要么为族谱卷轴,要么为已逝之先人,一言以蔽之,皆为家族之祖辈,诚心以敬之,并无所谓“强迫”之感。此种习俗,本身就带有时代特征,若苛求一致,恐怕亦与时代多元发展之主题有悖。尤其是在独生子女普遍的背景下,女婿不祭丈人坟的传统规矩也逐渐淡化。社会多元发展,礼节表达到位,就是得体了。总之,无论鞠躬还是磕头,只要情真意切,先人在冥冥之中都会心满意足吧。
天公作美,前天和昨天是小雨天气,而今天则阳光明媚,这样既应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意境,又为回乡祭扫祖先的人们提供了方便。这个假期,归故乡者众多,笔者亦在行列当中。电视剧《康熙王朝》中,魏东亭有句台词说:“年轻时不喜欢规矩,年纪越大越往规矩里钻。”笔者虽然年纪非长,但自而立之后,对风土习俗兴趣渐浓,每次回乡也多有感悟。此次清明节,所见所闻,就心生不少感慨。现略做总结,简述一二。1、情怀未减,交通已方便笔者上中学时,是在九十年代末。当时的胶东乡村,虽然还显热闹,但进城浪潮其实已经开始。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清明祭祖时的人数变化。农业社会时期,同宗之人多聚居在同一村落。上元、清明、寒衣等节,祭祖都是近支男丁一起出动,上至老翁,下至孩童,规模甚大。而到了世纪之交,随着进城定居、工作、学习的人逐渐增多,在本村祭祖的人数就逐渐减少。在当时,春节假期虽然比现在更长,但清明却非法定假日,且交通亦不发达。因此,上元祭祖时人众尚多,而清明时节就丁口稀少。彼时,村中老翁们在互相聊天常谈及这一变化,言语当中不无忧虑之意,深恐长此以往,进城之后辈对故乡感情渐淡,祖茔未来会祭扫乏人。笔者当时虽幼,然此问题已记在心中。令人欣慰的是,祖辈曾担忧的问题,今日已有答案。随着私家车的普及,清明时节回乡祭祖的人络绎不绝。笔者此次回乡,见到不少陌生面孔,皆为近二三十年出村进城之同乡。以此观之,前些年进城之人,并非心无故乡,只是限于时间和交通,才不能亲临祭扫。如今,清明为法定假日,交通亦已方便,清明时节,老家车水马龙,能驱车而至者,皆驱车以至之,众人之心诚可见于一般。2、多元发展,礼仪不苛求前段时间,围绕磕头之礼仪,坊间争论甚为激烈。就笔者老家之风俗而言,磕头之礼仪虽然仍存,但已跟现代社会紧密结合,并无突兀。此次回乡祭祖,同一家族之内,鞠躬者有之,磕头者亦有之,彼此之间未有丝毫不适之感。鞠躬者理解磕头之人,磕头之人亦不苛求鞠躬者。就笔者亲身经历而言,磕头之对象,要么为族谱卷轴,要么为已逝之先人,一言以蔽之,皆为家族之祖辈,诚心以敬之,并无所谓“强迫”之感。此种习俗,本身就带有时代特征,若苛求一致,恐怕亦与时代多元发展之主题有悖。尤其是在独生子女普遍的背景下,女婿不祭丈人坟的传统规矩也逐渐淡化。社会多元发展,礼节表达到位,就是得体了。总之,无论鞠躬还是磕头,只要情真意切,先人在冥冥之中都会心满意足吧。